7/1新制不再提供塑膠吸管囉!但塑化劑還藏在哪些東西裡呢?尤其是…還每天都用到!?

2019年7月起,四大類場所不再提供一次用塑膠吸管囉!塑膠吸管不僅破壞了環境,同時也可能讓我們吃進塑化劑,到底塑化劑有什麼危害?日常用品中除了吸管還有哪些東西藏有塑化劑呢?

 

【7/1新制,四大場所不得提供內用者一次用塑膠吸管!】

 

環保局推動,7月起政府部門、學校、百貨公司購物中心、連鎖速食店等四大類場所,共8000多家業者,不得提供內用者「一次性塑膠吸管」,但取得「生物可分解塑膠」環保標章及工廠出場附有吸管的商品,不在管制範圍。

限塑政策執行後,推算1年約減少1億根塑膠吸管!

 

【吸管可能釋出塑化劑?塑化劑是什麼?對人體有什麼危害?】

 

禁用塑膠吸管除了環境維護,塑膠吸管也是可能釋出塑化劑的原因之一。

一直以來有關塑化劑的報導屢見不鮮,生活中隨處可見塑膠製品,如寶特瓶、手搖飲料杯、盛裝食物的塑膠盒、塑膠袋、保鮮膜等,都被指控會釋出塑化劑。

塑化劑就是「鄰苯二甲酸酯」類的化學物質,用來作為軟化塑膠或是使塑材液化的添加物,添加在塑膠類的製品,但絕對不可以添加在食品中。

塑化劑是一種環境荷爾蒙,進入人體後干擾體內荷爾蒙,造成內分泌失調。

作用類似雌激素,可能使女童性早熟使成年女性發生乳癌子宮內膜癌的機率提升;也可能導致男性雄激素降低影響男童生殖器官發育,以及成年男性的生殖能力

另外,塑化劑可能也是造成兒童過敏及成人發生代謝症候群的原因之一。

以動物實驗的研究指出,85%的塑化劑在食用後的24~72小時內,會隨著尿液及糞便排出體外,其餘的也會陸續由尿液排出。

雖然健康的人體有自然代謝的功能,不會發生立即的安全問題,但長期且過量的塑化劑,還是可能造成肝、腎、心血管系統等的功能受損。

 

【日常生活中還要小心哪些物品藏有塑化劑?】

 

  1. 塑膠材質的杯子、水壺、寶特瓶:

承裝高溫、油性或酸性物質可能釋出塑化劑,改用不鏽鋼、玻璃、陶瓷等材質的容器較佳。

  1. 塑膠材質的一次性餐具:

接觸食物的油、熱、酸就可能釋出塑化劑,盡可能不要使用,改用環保餐具。

  1. 塑膠袋:

購買外食的高溫湯品、麵飯所使用的塑膠袋也可能釋出塑化劑,應該減少使用塑膠袋,或避免包材直接接觸食物

  1. 美耐皿餐具:

美耐皿是由三聚氰胺與甲醛聚合壓製而成,耐摔不易破裂,常用在外食餐廳或兒童餐具,但卻可能透過承裝食物將塑化劑吃下,使用一段時間或是磨損、刮痕、龜裂而出現,就不要繼續使用。

  1. 保鮮膜:

保鮮膜不宜用來包覆高油脂食品,或包裹食物加熱,盡量用於常溫或冷藏,以免釋出塑化劑;使用保鮮膜時,可將食物放在較深的容器中,讓保鮮膜距離食物2公分以上,避免直接接觸,是較好的作法。

 

避免塑化劑小檔案

 

延伸閱讀:

寶特瓶底的數字是代表什麼呢?快來看這篇〈塑膠容器到底是什麼材質?會影響耐熱溫度嗎?常見的塑膠產品注意事項大公開!〉

保鮮膜包裹食物加熱真的安全嗎?〈保鮮膜含有塑化劑!?保鮮膜有四大材質該怎麼用才最安全?〉

塑膠可以放進微波爐?〈微波爐加熱食物有害?微波食品會致癌嗎?三招教你正確使用微波爐!〉

上一篇

下一篇

送出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