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越來越多「減塑活動」,鼓勵大家購買飲料食品能自備容器,減少一次性用品及包裝垃圾。
所以常可以看到很多人會自備水杯、餐具、吸管、購物袋等環保用品,維護被汙染的環境。
其中還不少人習慣用塑膠材質的容器來裝食物和水,且重覆使用。
雖然是為了環保及輕便好攜帶,但你們有想過塑膠容器到底是什麼材質?耐熱溫度是多少嗎?
用「對的」塑膠容器對於健康也是很重要的,今天就來分享使用塑膠容器應該要有的觀念。
要知道食物如果放錯容器,每一口都危險!
很多保鮮盒、寶特瓶、塑膠杯、保麗龍等,常為了環保或方便而重覆使用。
但如果裝的是酸性、油性或過熱的食物,很有可能會溶出有毒物質,長期食用有害人體健康,請一定要小心!
在做資源回收時,我們常可以看到塑膠容器底部有三角形的標示,編號1~7,你有沒有留意過這七種不同類的塑膠,其實都是不同的材質。
拿起你手邊的塑膠容器,看看底部的編號是多少,它們代表不同材質及耐熱溫度!
以下是常見塑膠材質、特性、常見產品及耐熱溫度(資料來源:行政院衛生署)。
花一點時間仔細看完上表的分類,留意一下常見的產品、特性及耐熱溫度,接下來有一些觀念要釐清囉!
【觀念一】編號只是為了方便回收,不代表耐熱溫度
可能有些人曾誤以為,編號的數字越大就越耐熱、越安全,其實是完全錯誤的,編號只是為了方便資源回收,才做的分類,跟安不安全一點關係都沒有!
【觀念二】耐熱溫度是指在這個溫度之前不會扭曲變形,不代表不會溶出有害物質
塑膠製成成品時,需要添加許多添加物,可能會改變原始的耐熱程度,已經不是單純的原始物質了。
材質跟耐熱溫度都只能做為參考,只要是產品結構改變,即使是低溫,也有可能慢慢釋出有害物質。
所以耐熱溫度的參考,跟裝什麼飲料或食物及耐熱程度沒有絕對的關聯,要以適不適合裝熱食來當作使用標準,才是比較安全的作法。
【觀念三】塑膠容器選擇透明,別選彩色
市面有許多有顏色的漂亮塑膠容器,很容易因為加熱、碰撞、刮傷而溶出有毒染料,基本上只要是有顏色的,都可能具有毒性,彩色的可能有重金屬或合成染料。
購買時最好挑選透明原色、白色或碳黑色的容器,比起其他顏色,相對較安全。
【觀念四】拋棄式的塑膠餐具,衛生方便不等於健康無害
塑膠餐具很常在餐廳、小吃攤、超商等使用到,用完就丟棄,看起來方便又整潔,但其實可能含有許多毒素。
塑膠在遇到酸性、油脂、高溫的食物,就容易溶出塑化劑,就算刻意不吃熱食,也可能因為冷食中的沙拉、甜點,含有酸性物質及油脂,也可能溶出塑化劑。
【觀念五】使用塑膠製品時,對照標示的編碼使用
這七類產品中,1號材質所製成的寶特瓶,使用上須注意避免陽光照射及置於高溫環境中儲放。
3號的聚氯乙烯(PVC)如果燃燒不完全,容易產生世紀之毒「戴奧辛」。
6號材質容易因酸、熱而溶解,化學穩定性差,製程中可能添加化學物質提高性能,進而將某些有害物質吃下肚。
7號塑膠則是不屬於1~6號者,都歸類在7號,有多種不同材質;
如美耐皿,加熱後易溶出「三聚氰胺」,容易造成腎病變及結石,有些小朋友的餐具就是這種材質,要特別注意不要盛裝熱湯或加熱,只適合裝冷食,如果有刮痕就汰除不使用。
另一個PC的材質,原料是雙酚A,屬於環境荷爾蒙,可能影響生殖系統及發育,常見用於嬰兒奶瓶或運動員水瓶,使用不當而出現刮痕、磨損,後續又高溫加熱、酸鹼、微波等,可能導致雙酚A溶出,要多加小心!
而編號2、4及5號的塑膠,是相對較安全的,化學結構安定,使用年限較長。
還有,雖然常可以看到塑膠製品標示「可加熱」,但也不建議與食物一起加熱,避免吃下有毒物質。
總結來說,建議盛裝食品的容器還是避免使用塑膠製品,改為使用玻璃、陶瓷或不銹鋼製品,既可重複使用顧環保,也是較安全的選擇喔!
延伸閱讀:
塑化劑風暴過去了?我們身邊還有隱藏哪些塑毒?這篇〈塑化劑食安風暴過去了?塑膠袋、寶特瓶、美耐皿一樣有塑毒?怎麼代謝排除?〉告訴你!
保鮮膜包覆食材加熱安全嗎?快來看這篇〈保鮮膜含有塑化劑!?保鮮膜有四大材質該怎麼用才最安全?〉
塑膠可以放進微波爐?〈微波爐加熱食物有害?微波食品會致癌嗎?三招教你正確使用微波爐!〉
相關文章
國家高考食品技師、健康管理師、保健食品工程師、實驗室品質管理師
曾任職於國內知名食品廠及五星級連鎖飯店。期許自己成為食品安全的專業把關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