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幾天有個媽媽問我,手上的細菌是不是真的比馬桶還多?
我們也常聽到手機、平板、滑鼠、鍵盤、遙控器等,每天碰的東西,比馬桶細菌多了幾倍又幾倍,比馬桶還髒?你是不是對這樣的說法半信半疑呢?
還有你真的有正確洗手嗎?哪些壞習慣讓手越洗越髒呢?
【手比馬桶髒?除了「細菌數量」更重要的是「細菌會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」?】
細菌生長跟我們一樣,需要醣類、蛋白質及脂質作為養分,而大部分細菌生長的溫度,大約在20~45℃之間。
我們人體的正常體溫大約在37℃,加上皮膚會自然分泌油脂,且手表面皮膚凹凸不平,細菌容易附著,所以很有利於細菌生長繁殖。
而馬桶的材質通常是陶瓷,表面光滑,又有流動的水清洗,細菌生長所需的養分比較不容易附著。
如果實際將馬桶與手表面的細菌進行培養,可以發現馬桶每平方公分只有10隻細菌,可是手上每平方公分卻可能有1萬隻以上的細菌附著,以「數量」來說,馬桶確實比手來得低。
那些每天都碰的3C產品,清理或消毒的頻率本來就很低,細菌繁殖數度快,加上每天摸來摸去,細菌當然就越累積越多,就算細菌數量是馬桶的10倍、100倍以上,也就不是什麼驚奇的事了!
手細菌示意圖(資料來源:網路圖片)
但我們更關心的是,這樣就真的可以斷定「馬桶比手乾淨嗎?」
其實除了用「細菌數量」來判定髒不髒以外,更重要評判的標準,還有「細菌是否對人體造成危害」?
馬桶裝的都是大便、嘔吐物等人體排泄的廢物,存在對我們有害細菌的可能性比手上或其他地方都要來得高。
有些細菌甚至只需要少量,但侵入人體就可能引起腹瀉、腹痛或其他症狀,使我們生病。
而大部分在手上的細菌,其實都不具有致病性,並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,有些還可能帶來好處。
【洗手不擦乾越洗越髒,細菌可能還比沒洗手多8成!】
但以食品衛生安全的角度來看,手碰觸各種地方,都可能被有害菌附著,所以為了將它們去除,我們必須經常洗手。
從我開始負責食品安全的工作以來,每天的衛生安全檢查表中,一定有一項是洗手的檢查;每當有新進人員時,進入作業區的第一件事,也是教他們怎麼洗手!
雖然大部分的人都知道洗手很重要,「上完廁所後」、「吃東西前」、「外出回來」要洗手,但真正重視怎麼正確洗手的人卻很少喔!
像是很多人覺得洗手就是把手沾溼就好,沒有確實將細菌去除,加上洗完手後,習慣把手甩、甩、甩,覺得把手上的水滴甩掉就好。
但實驗證明,洗手不擦乾,讓雙手保持潮濕的狀態,反而更容易讓細菌生長附著,甚至比沒洗手時的細菌數多出8成。
洗手海報(資料來源: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網站)
洗手要確實,連指甲縫也不要放過,而且洗完手一定要把手擦乾,才不會越洗越髒喔!
延伸閱讀:
吃便當吃到中毒?細菌太多?〈吃便當拉肚子又嘔吐?食品中毒惹的禍?有哪些食安該注意?〉
早餐店大冰奶就是不乾淨?〈早餐店大冰奶讓你拉肚子? 衛生不好細菌比馬桶多?奶精脂肪過多?低溫刺激?〉
益生菌對我們很好,那壞菌對我們就沒有好處嗎?〈益生菌就是要補充越多越好!?腸內都是好菌,身體反而不健康!〉
相關文章
國家高考食品技師、健康管理師、保健食品工程師、實驗室品質管理師
曾任職於國內知名食品廠及五星級連鎖飯店。期許自己成為食品安全的專業把關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