限塑、禁用吸管真的環保嗎?回收、再利用的問題讓環保只做一半?生物可分解塑膠是未來新希望嗎?

限塑、禁用吸管真的環保嗎?回收、再利用的問題讓環保只做一半?生物可分解塑膠是未來新希望嗎?

我家裡有好幾支不鏽鋼吸管,生活中我盡量不會使用塑膠吸管。我支持環保,環保也應該是社會共識,但仍有一些「問題」我想提出來跟大家聊聊,讓環保不要只做一半

環保的三大原則是:減量、回收、再利用

2002年起環保署分階段推動「限用」塑膠袋及免洗餐具。直到今日已經17年了,的確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習慣。

2006年起公部門及學校禁用免洗餐具;2011年也推動的自備飲料杯優惠,減少飲料杯的使用。

2018年全國擴大限塑,14大類業者不得再免費提供購物用塑膠袋,政府統計每年可以減少約45億個塑膠袋使用(平均每天約1千2百萬個)。

最新的政策則是:2019年7月1日起,四大管制對象「內用」不再提供一次用塑膠吸管。

據統計台灣一年約會使用30億根的塑膠吸管(平均每天約800萬根)。

而且由於塑膠吸管的材質多元、回收的經濟效益也不高,所以造成回收困難,都是被當成垃圾丟棄,最後可能有部分流入河川與海洋,變成我們印象深刻的海龜殺手

因此在內用禁用一次性塑膠吸管的政策上,雖然目前環團預估一年將約減少1億根的使用,減幅比例不高(因為外帶才是大宗),不過仍然又朝減量邁進了一步。

減量任務政府持續在做,但是別忘了「回收」「再利用」也是三足鼎立的另外兩隻腳,同時也是問題的所在。

 

【沒有配套的回收問題】

 

這次的「吸管政策」環保署就開了一個例外,開放可以使用「生物可分解塑膠吸管」。例如去年爆紅的「甘蔗吸管」就是使用「生物可分解塑膠」(PLA)售價當然也比傳統吸管高出10倍以上

但「生物可分解塑膠」(PLA)一般消費者常常搞不清楚是什麼材質,就字面上的意思,有部分的人還會認為,這是不是表示它可以直接分解,所以就算在戶外隨意丟棄也沒關係不需要特別的分類回收囉?

但事實是:「生物可分解塑膠」PLA必須在特定的環境與條件下才能分解

像「甘蔗吸管」便有部落客實驗將甘蔗吸管埋入土中半年,結果挖開來發現吸管完全沒有分解硬度也沒有軟化。所以「生物可分解塑膠」(PLA)依然是要回收統一處理才能真正環保。

但問題來了,這個網路爆紅、政策也開放例外的「生物可分解塑膠」,國內有多少廠商可以回收呢?

今年5月環保署署長被質詢時也透露,目前國內沒有任何廠商可以回收分解PLA

也就是說,「甘蔗吸管」這類的「生物可分解塑膠」依然只能當成垃圾丟棄跟民眾預期的自然分解相差甚遠,好處僅在於燃燒時對環境的污染較低

雖然「生物可分解塑膠」PLA在國內的下場仍然是不可回收的垃圾,但這不是它的錯,而是政府應該加速投入第二隻腳「回收」的配套措施

例如在愛爾蘭的Zeus公司便生產了「可堆肥杯」,完全不含紙漿成分,並自成一套完整的回收系統,做到真正的環保。

我想這也是政府在禁用吸管的同時,應盡快輔導讓「生物可分解塑膠」的回收系統成形,而不是讓例外開放的「PLA吸管」變成一個被政府推廣的昂貴垃圾,這樣就失去開放替代品的美意了。

 

【最根本的再利用問題,也是心態問題】

 

最後還有環保的第三隻腳「再利用」。提升民眾對於塑膠替代品的「再利用」習慣也是一大重點。

前幾年不鏽鋼吸管大熱銷,幾乎人人都買了一組,但在去年也有一位常常參與淨灘活動的女網友在網路上發文,她在潛水的時候發現了被丟棄的不鏽鋼吸管

這也直指了,環保問題並不只是尋找替代品,而是如何降低垃圾被隨意丟棄

而之前也有網路媒體報導,製造不鏽鋼吸管與玻璃吸管皆需消耗大量的資源,造成的碳排放量其實不比塑膠吸管少

這同樣可以讓我們反思,必須落實重複使用才能真正節能減碳

所以真正的問題也許並不是哪個替代品比塑膠更好,而是在於我們是不是能深植重複使用不浪費的觀念。

重複使用才能讓花錢購買的環保吸管真正環保,再由這個小地方養成處處不浪費資源的好習慣。

環保的最後一哩路其實是政府、製造方與民眾一起努力的結果

謝謝推動減量的每一個政府單位、組織與個人,也期待在回收系統上有所進展、民眾再利用的意識能有所提升,讓我們的家——「地球」能日漸抹去過往的污痕。

如果您也跟我一樣支持環保,歡迎您幫我轉發分享,一起努力傳播減量、回收、再利用的環保原則

 

延伸閱讀:

不用塑膠吸管可以減少攝入塑化劑的機率?〈7/1新制不再提供塑膠吸管囉!但塑化劑還藏在哪些東西裡呢?尤其是…還每天都用到!?〉

寶特瓶底部的數字越大表示越耐熱嗎?〈塑膠容器到底是什麼材質?會影響耐熱溫度嗎?常見的塑膠產品注意事項大公開!〉

保鮮膜包裹食物加熱安全嗎?〈保鮮膜含有塑化劑!?保鮮膜有四大材質該怎麼用才最安全?〉

上一篇

下一篇

送出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